发布日期:2025-04-13 21:51 点击次数:59
“这项措施非常实用,我双手赞成股票杠杆线上配资 ,也会带头做好诚信,争取提高信用评分,早日享受便利措施。”4月1日,安徽引江济淮枞阳船闸恢复通航首日,“霖诺XXX”轮船长对船闸同步试点开展的“信用+过闸”管理模式频频点头。
近年来,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(以下简称“长航局”)以“信用体系化、体系数字化”为帆,在长江航运全领域各环节绘制出“13458”(一套制度、三端服务、四色赋码、五维画像、八大场景)信用数字化蓝图。
从制度设计到场景落地,从数据归集到价值转化,一场关于“信用”的变革正在开启资源配置更高效、行业治理更精细、市场生态更健康的长江航运新航程。
制度筑基 信用数据共享联动
2023年12月,《长江航运信用管理规定》印发,标志着长江航运信用建设有了纲领性文件,首次明确了信用管理的“四梁八柱”:信用主体涵盖船公司、船舶、船员“三船”,信用信息包括基础信息、信用行为、评价结果三大类,评价方法采用“加减分制”动态赋予绿蓝黄红“四色码”的同时,自动生成“五维画像”。
随后,《信用信息管理办法》《信用评价管理办法》等“n”个管理制度陆续落地,如同毛细血管般贯通信用管理全流程。
展开剩余84%最具特色的是“5”个配套清单——信用主体、信用信息、信用行为、激励行为、惩戒行为清单。这些动态调整的“数据字典”,将抽象的信用概念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操作的指标体系。
“每一项信用行为都‘有章可循’,市场主体也有了‘信用标尺’。”长航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叶飞对记者解释道。
制度打底,服务联动。
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与服务系统(以下简称“信用长江”)上线以来,归集行业数据610万条,社会公共数据30万条,产生信用评价记录60万余条,信用评价数据已推送至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、长航局“智能监管平台”“智能管理驾驶舱”系统、江苏海事局“智汇江海大交管平台”、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“三峡综合监管平台”。
在长江重庆段的一艘货轮上,“河牛103”大管轮陈洪用手指点开“长江e+”微信小程序,展示了他的信用积分。“我在公司任职满三年的时候,‘信用长江’系统按照激励行为清单自动给我加了110信用分,都不需要自己申请,非常智能。”
陈洪的体验,得益于长航局首创的“三端”服务矩阵:门户网站“信用长江”面向岸基用户,提供信用报告下载、政策查询等PC端服务;微信小程序“长江e+”主攻水上群体,实现移动办、指尖办;管理端则为监管部门提供海量数据支撑和信用业务流转。“三端联动”实现了信用数据的个性化供给和一体化运营,让信用主体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信用服务。
为助力信用交通一体化建设,长航局还为沿江七省二市及长三角信用一体化联盟等10余家交通运输主管单位开通了“信用长江”联动账户,提供全景信用查询、信用行为录入、信用数据管理等定制功能,有效打破了长江流域各省市的信用信息“孤岛”,实现了信用数据的共享联动。
画像精准 信用意识显著增强
曾几何时,长江航运信用管理面临“数据碎片化”难题:船公司、船舶、船员存在“多头管理”,相关部门数据互不联通。
长航局以“三船”为核心,构建起全流域统一的信用主体库,给5713家航运企业、5.63万艘船舶、39万名船员建立“信用档案”,实现长江干线海事安全与防污染管理体系公司100%覆盖、三峡过闸标准化船舶100%覆盖。
记者在“长江航运智能管理驾驶舱”系统的大屏上看到,一张动态更新的“信用热力图”格外醒目:绿色代表守信典范,蓝色是一般信用,黄色为警示对象,红色则是失信主体。
“随便点击一艘船舶,就能查到它过去3年的所有信用记录。”工作人员展示系统界面,某艘曾因超载被处罚的船舶,其信用码已从蓝色转为黄色,在过闸时会触发“额外关注”。
这种“一企一像、一船一码、一人一档”的管理模式,让每个市场主体的信用行为都有了“数字足迹”。
数据显示,2024年长江航运失信事件月均926件,较2023年下降8.1%,严重失信事件长期保持个位数。
“四色码就像指挥棒,引导企业把信用建设作为‘必答题’。”武汉金甲物流有限公司人事主管汤婷表示,公司已经在人员聘用、考核等制度中率先引入“信用+船员管理”应用场景,将船员聘用、建档、适任控制、考核、续聘、评优评先与船员信用信息进行绑定。
在长江航运的“信用江湖”,如果说“绿蓝黄红”四色码是“安全标签”,那么,五维画像则是“人设标签”。
安全维度看本质安全能力,经营维度看履约能力,市场维度看商业信誉,公共维度看社会责任,成就维度看行业贡献。70项指标如同多棱镜,不仅折射出市场主体的信用全貌,更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。长航局将市场主体的“五维数字信用画像”作为长江航运评选年度“十佳、百佳信用标杆”的主要依据之一,并据此对信用标杆提供更多、更优的奖励与扶持。
信用画像让“隐形的信用”变成“显性的资产”,引导企业从追求短期利益转向构建长效信用机制。
场景落地 信用“变现”触手可及
在南京新生圩水上服务区,“信用+畅享服务区”正在改写水上生活图景。绿码船员李师傅走进服务区,用信用积分兑换了免费的快递代收服务,还享受了船员餐厅优惠。
“以前觉得信用是虚的,现在发现信用分能当‘钱’花。”李师傅的感受,正是长航局推动“信用变现”的生动注脚。
从政策优惠到市场红利,信用的价值正在多维度显现:在安徽枞阳船闸,“信用+诚信过闸”让绿码船舶享受到了过闸畅行无阻的便利;在重庆卡贝乐等危化品货主企业,信用报告成为选船的“硬指标”,失信船舶直接被排除在供应商名单外;在南京龙潭洗舱站,绿码船舶拥有洗舱优惠,业务繁忙时安排优先洗舱、加急洗舱……
当信用评价结果嵌入港口选船、融资保险、船员管理等核心业务场景,市场这只“看不见的手”开始向守信者倾斜,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。
2024年12月,凭借长航局打造的“信易贷”服务,武汉船发国际货运公司获得银行贷款257万元,为长江流域的航运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效范例。
“手续更便捷,而且贷款利率比传统的担保贷款利率低0.9%,‘信用+金融保险’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。”武汉船发国际货运公司副总经理唐植超表示。
“信用+”场景以“小切口”为突破,逐步扩面、提质。
“目前,我们正在对已有应用场景进行标准化推广,引导市场主体自觉从‘让我用’到‘我要用’转变,同时探索‘信用+降本增效’‘信用+绿色低碳’等新场景。”叶飞对记者说。
当信用成为“硬通货”后,行业治理开始显现由“他律”到“自律”的转变。
数据是最好的见证:“信用长江”系统用户信息完善度从56.13%提升至87.15%,720家绿码航运企业、7265条绿码船舶、6670名绿码船员在长江沿线享受到便利性服务和政策性优惠等信用礼遇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失信修复机制让“跌倒者”有了重新站起的机会。南京海事推出“不见面信用修复”服务机制,南通海事推行信用修复“一件事·一本通·一次达”……引导失信企业便捷、规范自主修复信用,重回市场赛道健康发展。
长江航运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快建设长江航运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础,它既是解锁新型监管机制的“金钥匙”,也是引领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在“信用长江”的蓝图上,制度体系将持续迭代,数据应用将不断创新,“信用+”场景将覆盖航运全产业链。这套“长江模式”正成为全国内河航运信用建设的标杆,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。
来源:中国水运网
作者:全媒记者 陈珺 通讯员 李佳
责编:柳诗玥
审核:甘琛股票杠杆线上配资
发布于:湖北省 上一篇:按天配资什么意思 在WTO起诉美对等关税后,中方反制再出组合拳
下一篇:股票杠杆网站 港股生物医药股集体大跌 特朗普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